江西電影該如何出圈?
來源: 江南都市報 | 日期: 2023年06月15日 | 制作: 肖琳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文/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段萍
今年5月的戛納國際電影節,朱一龍讓江西火了一把。他主演的電影《河邊的錯誤》在戛納首映時,朱一龍在與洪晃的一段訪談中談及影片在南豐拍攝,江西的美食至今都令他難忘;隨后,在第十八屆、第十九屆華表獎頒獎典禮上,江西有《信仰者》《鄧小平小道》兩部電影與《流浪地球》《長津湖》等一眾大片共同斬獲優秀故事片獎;也正是從今年的“五一”開始,南昌以及江西的旅游火爆出圈,登上了全國的排行榜,來自全國各地的“特種兵”從四面八方涌來打卡……看著江西的景,人和事乃至美食頻頻出圈,我們就想,要再有一部反映江西當代故事或人物的影視作品走紅就好了。
就在此時,第二屆瓦子影像周在南昌如期而至,我們遇到了幾位一直在默默拍攝反映本土題材的年輕導演,像導演易寒十多年前的導演處女作《遙望南方的童年》,獲得豆瓣9.3的高分,他拍攝的幾部電影都是講述江西故事,采用的全部是江西本土演員,他們濃濃的地方口音成為大銀幕上難得一見的江西“聲音”。于是,“如何做出有影響力的江西電影”,自然而然成為了大家關注并探討的話題。

江西題材的電影和江西電影都具備出圈的條件
江西想要在大銀幕上出圈,必須要有在這方土地上成長起來的電影人,他們熱愛電影也熱愛家鄉,家鄉的一山一水和風土人情是流淌在身體里的血液,創作的源泉。就像張藝謀在電影圈刮起的西北風,賈樟柯骨子里透出的山西味,以及被稱為下一個賈樟柯,甚至是侯孝賢的青年導演畢贛,用他的鏡頭精確捕捉出家鄉貴州獨特的氣質。而當下,導演易寒是最有可能把家鄉帶出圈的電影人。

導演易寒
易寒認為,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專長,不是所有人都能拍大片,對自己有清晰認識,找到自己的屬性,這很重要。而他關注的是時代當中的小人物,通過電影表達情懷與思想。
易寒曾經的理想職業是當老師,可惜當年沒能考上師范專業,于是唱歌不錯的他去讀了宜春文藝學校,學習高安采茶戲。畢業后不久最終辭職下海漂泊了4年,雖然后來又應聘去了一家贛州的劇院,“只待了一年半,覺得這還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此時易寒曾經在宜春藝校的同學陳創,已經快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了。陳創寫信給迷茫中的易寒,鼓勵他去報考電影學院,于是,電影啟蒙完全靠錄像館里三塊錢看港片和好萊塢大片的易寒報考了中戲導演系,考試只剩下一個星期時間,但他順利地一次成功。比如考導演有一個環節是講故事,“這對我來說是信手拈來,過去4年在社會上飄蕩的生活隨便哪一段都是驚心動魄的。”此外,無論是朗誦還是集體小品表演,“其他考生肯定沒有我的舞臺經驗豐富,所以當時我的專業考得非常好”。
于是,易寒1998年順利考上了中戲導演系,“那一屆導演系就一個班,只有12個人,我是唯一來自江西的”。那一年,江西有三個人考上中戲,另一個是表演系的鄧超,還有一個是舞臺美術系的劉平春,余干人。
易寒說,他在社會上兜兜轉轉“浪費”的那4年,其實為自己后來的導演之路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素材。那4年他在歌廳唱歌主持,去沿海謀生活,什么事情都干過,什么樣的生活都經歷過,“這是在學?;蚴歉梢环莘€定工作無法感受到的,作為一個導演或是文學創作者,必須要經歷那種特別艱難和痛苦的生活。”易寒的電影都是自己編劇,直至現在,他的創作依然跟那4年的關系很大,“每一分鐘它都是有用的,你所走過的每一步都不會是白費的。”
9.3分,是目前豆瓣上評分最高的江西電影
“這部電影,我想打一萬分,推薦所有人去看。如果等我退休后,中國還有這樣的地方,我會考慮去。”“電影帶著一種淳樸的糙感,又富有審美。很多人認為這是部主旋律色彩的電影,我覺得導演處理的手法無比有趣……”這是豆瓣上關于易寒2007年執導的電影處女作《遙望南方的童年》的網友評價,豆瓣9.3分是目前得分最高的江西電影。
為何這部電影能廣受好評,易寒認為跟自己的創作偏好有關系,“我喜歡極力地去靠近真實,無論是呈現的故事,還是里面的人物或者是人物關系,我覺得真實是最有力量的”。
《遙望南方的童年》講述了鄉村小學教師易明堂在為農村留守兒童開辦幼兒園的過程中因為現實問題而引發的一系列故事。電影里的男主角易明堂由易寒的哥哥扮演,“哥哥當小學老師的時候辦了一個幼兒園,電影寫的就是他的故事,那個時候我已經開始在外面拍戲,得知他要辦幼兒園,還資助了滑滑梯、凳子、桌子、椅子之類的東西”。
易寒后來有機會得到30多萬元的拍攝資金時,很快就把劇本寫出來,全片拍攝了19天,完全真人真事,真人本色出演,電影真實真誠的呈現,打動了無數觀眾。影片出來后好評如潮,在微博、豆瓣各個網絡平臺上被網友極力推薦,電影里濃濃的宜春口音,讓江西網友驚嘆“這真的是部來自我家鄉的電影”?!哆b望南方的童年》還獲得了第十五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教育題材最佳創作獎”及第四十九屆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金雷米獎”,但如此小成本制作的電影在那時根本上不了院線,“唯一的出路是在央視電影頻道播出”。
易寒坦言,那時在國內拍小眾藝術片的路特別難走,“它沒法支撐你在北京的生活,隨著父母年紀大了,我需要盡快緩解生活壓力”。于是易寒去拍電視劇,在十多年的時間里,他拍攝了《閨中密友》《幸福的完美》《我們的愛》等眾多電視劇,“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內心喜愛電影的那盞燈始終沒有滅,休息時間創作了很多電影劇本”。
反映時代中的新江西或許是出圈之道
直至在2018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首都之星藝術影廳聯盟”(簡稱“首藝聯”)宣布正式成立,藝術電影有了專屬的放映平臺,才讓易寒看到自己喜愛的電影創作終于有了生存空間,也就有了第二屆瓦子影像周的開幕影片《不期而遇的夏天》。

《不期而遇的夏天》拍攝于2019年,2020年在平遙國際電影展首映,2000萬元的投資讓家鄉影迷感言“豪華到令人震驚”。影片由文章監制,秦海璐、李夢參演,影片主題曲由香港著名音樂人梁翹柏作曲,陳奕迅演唱。易寒說,這些大咖的加盟都是因為看了劇本,感興趣和欣賞,陳奕迅更是在看了電影成片之后被深深打動,欣然獻唱。
電影里最觸動觀眾的是陳創扮演的男主角黃四毛,這位當年鼓勵易寒考中戲的宜春藝校同學來自樟樹,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后拍攝了許多影視劇,是那種讓觀眾叫不出名字卻一定臉熟的實力派演員。電影中,陳創飾演了一個受盡白眼的街頭混混,純正的宜春口音,將農村底層青年苦悶的生活演繹得淋漓盡致。

江西籍演員陳創主演《不期而遇的夏天》。
這同樣也是來源于家鄉的故事。易寒有個堂侄父母去世較早,一直在外面打工,30多歲了,沒房沒娶老婆,這讓堂侄內心充滿愧疚,覺得自己沒混出來,所以有好幾年都沒回家過年。易寒知道堂侄的事情后還了解到,“其實這不是個例,在農村這一類的青年其實很多,他們處于社會底層,人生特別的彷徨和迷茫,不知道何去何從,在這樣的生活當中,內心極其卑微,情感上缺少撫慰,我覺得這個人物是值得用電影去表達的”?!恫黄诙龅南奶臁?021年正式全國上映,原本計劃在家鄉舉行大規模宣傳活動,卻由于疫情票房并不理想。
易寒的電影屬現實主義題材,但無論是《遙望南方的童年》還是《不期而遇的夏天》,影片都有一種溫度的情感輸出,為人們在艱難的生活中提供前行的精神力量,這也是他被業內評價“獨特且具有包容性的鄉土影像書寫的成功之處”。易寒表示,“我認為每一個普通大眾的基本善良和良知,他們所奉獻出來的溫存和關愛,是支撐我們社會的最大力量,這樣的社會也一定是美好的社會、溫暖的社會,這就是我心中的正能量”。
據了解,易寒的第三部電影《八月狂奔》也將在今年夏天開拍,這將是他探索和轉型商業電影邁出的第一步,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講述三個男人的故事。 “電影里依然沿襲了我的個人風格,希望它是一部具有藝術性、觀賞性,又能夠在市場上有一定票房號召力”。易寒希望這部電影還能在家鄉拍攝,“通過電影宣傳家鄉,把家鄉的美麗風光、人文民俗融入進去,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原來有一群熱衷拍本土題材的年輕電影人
周一是江南都市報兩年前就曾關注的一位喜歡電影的年輕人,他2021年開始舉辦瓦子影像周,旨在發掘江西本土青年電影人。今年第二屆的活動得到了有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得以在南昌美麗的贛江畔舉行,陣容與場面也比首屆要盛大許多,令開幕當晚站在臺上的他,面對影迷時感慨萬分。

導演齊聚探討如何拍好江西電影。
其實,相比于真正概念的電影節或者是電影展,瓦子影像周還是相當“稚嫩”。今年參與展映的39部電影,只有4部長片,其他大多是15分鐘左右的短片。周一認為,通過這個活動的舉辦,他找到和發現了那些做電影的江西人,“把江西的創作者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江西電影人的朋友圈”。
第一屆瓦子影像周中江西籍導演大概有8人,第二屆14人左右。在舉辦第二屆的同時,周一已經收到了8部片子報名第三屆影像周,其中將有江西籍女性導演作品在下屆首次亮相,“所以目前我所知道的江西導演大概有30來人”。



參加展映的江西電影海報。
在這些導演中,易寒是未來最有希望能夠讓江西電影破圈的,來自進賢的陳志敏也為影像周帶來了閉幕影片《蜻蜓少年》,這部電影由執導了《中國式離婚》《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的著名導演沈嚴監制,以及周星馳的御用導演李力持友情出演。目前陳志敏的新片也在積極籌備中。此外,趙經見、陳瀚卿等兩位導演,也正在努力拍片中。
周一透露,在影像周參加展映的江西籍導演中,更多是熱愛電影的95后和00后年輕人,他們來自北電、中戲或是紐約電影學院等海外名校,有的剛剛畢業,有的還是在校生,“其中有一些很好的苗子,拍攝出的短片質感其實是不輸于我在全國看到的一些優質短片”。這些年輕人目前在南昌或是江西其他地方啟航自己的電影夢,作品當中也會運用家鄉方言,但周一認為,“他們年紀還小,要展現家鄉的城市氣質、文化氣息,甚至是風土人情和傳統文化,還需要時間的磨煉和對家鄉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才能有真正本土化的創作”。
陳志敏導演的《蜻蜓少年》。
今年的影像周活動,還舉辦了《江西青年影人的困局與破局》等論壇活動,邀請了多位導演到場,交流在江西如何拍電影,如何拍好片,如何用江西元素去呈現故事等等,旨在給予那些年輕導演們更多幫助。周一表示,很多年輕人拍攝的片子不盡成熟,需要通過參加影像周的展映,接受來自各方的建議和意見,“導演需要聽到觀眾給予的反饋,來改進自己的電影創作,這樣他們的作品就不是只能存在硬盤里,給自己看或者給身邊的老師朋友看”。
周一特別強調,影像周里還有兩部短片格外出彩,他們雖不是江西籍導演,拍攝的卻是江西故事。一部是由廬山國際愛情電影周基金會資助的作品,另一部是得到都昌支持,在那里取景。
也正是通過瓦子影像周,讓不少家鄉人了解到,原來江西還有像《遙望南方的童年》這樣被高度評價的電影,還有一批正在努力奮斗的導演。江西電影也不只有《建軍大業》《信仰者》《鄧小平小道》這些銀幕上的紅色主旋律,更應該有時代下江西人的奮進,我們生活里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
其實,江西不乏像高希希這樣的好導演,鄒靜之等國內一流的著名編劇,也有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這樣熱門電影取景拍攝展現出的美麗風光。但江西需要有扎根在這片土壤上的電影人,用他們濃烈的情感,拍出精彩的江西電影。這樣才能出圈!
值班編輯:周章云
值班審核:范俊杰
值班編委:朱曉暉